中国科学院大学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靖做“智能模型赋能的红外多维感知芯片”前沿学术报告
2025年4月24日(周四)上午08:30–10:00,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论坛第十五讲在栖湖东校区教二206教室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靖受邀作题为《智能模型赋能的红外多维感知芯片》的专题报告,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叶齐祥教授主持,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生及跨学科研究生近200余人参与聆听与交流。
智能模型赋能的红外多维感知芯片
空间遥感、气象监测、资源勘探等关键应用领域对红外探测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红外探测器的性能已逼近极限。集成式红外多维信息(偏振、光谱、位相等)探测器能够原位获取更全面的目标特性,从而感知微弱信号。报告详细阐述了基于智能模型与高通量、高对齐实验数据的逆向设计思路,介绍了团队在微纳光子结构与探测材料原位集成方面的创新器件;并通过光场–电场联合调控方法,突破了探测灵敏度、光谱分辨率及偏振消光比等性能指标极限。最后,周靖研究员结合多维信息光电转换理论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展示了高精度红外多维成像系统的实现与应用前景。

图一:周靖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互动交流
在互动环节,师生围绕“多维信号反演中的模型精度与泛化”、“微纳结构逆向设计与实验验证流程”以及“实时嵌入式机器学习在探测芯片中的实现”等核心问题踊跃提问。周靖研究员结合最新实验与模拟结果,深入解答了智能模型与器件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难点,并强调:“器件与算法的共同优化,才能真正突破红外探测性能瓶颈。”
携手跨界融合,共创红外探测新纪元
作为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论坛的第十五场报告,本次报告为国科大师生与红外探测及多维感知领域专家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光电探测、微纳制造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未来,学院将持续组织系列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领军学者,共同推动前沿技术与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培养高层次跨界研究人才。
报告人简介
周靖,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及浦江人才计划。迄今已发表SCI论文67篇、EI论文5篇;作为第一及通信作者在 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 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含2项美国专利),授权11项(含1项美国专利);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长期致力于红外多维感知芯片及智能探测器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