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翔做“世界模型构建:重建,生成与推演”前沿学术报告
2025年4月16日(周三)上午10:10–11:40,第一届急需紧缺领域学科交叉高端论坛暨博士选题月——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论坛第八讲在雁栖湖西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翔受邀作题为《世界模型构建:重建,生成与推演》的专题报告,前沿交叉科学学院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叶齐祥教授主持,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生200余人参与聆听与交流。
世界模型构建:重建,生成与推演
在本次报告中,围绕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重点探讨了世界模型在具身智能体和智能Agent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报告从技术演化背景出发,系统阐述了世界模型在真实场景重建、多元环境生成以及未来状态推演中的关键价值,指出其在提升智能系统理解能力与决策效率方面的重要意义。随后,详细介绍了构建通用世界模型的关键技术路径,包括感知建模、动态模拟、因果推理等,并结合团队在仿真环境构建、模型泛化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初步探索成果,展示了从建模到仿真的完整闭环方案。报告还特别强调了世界模型在训练数据稀缺、真实交互高风险场景下的应用潜力,为未来通用智能体的训练与部署提供了全新思路与技术支持,并对世界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前瞻性的见解。

图一:张兆翔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互动交流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围绕“世界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如何解决大规模数据集的训练难题”以及“世界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安全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张兆翔研究员详细回应了这些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团队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经验,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世界模型构建与智能体系统开发的理解。
聚焦智能核心,探索世界模型的前沿应用
作为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论坛的第八场活动,本次报告为国科大师生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推动了世界模型技术在智能体与具身系统中的应用探索。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世界模型技术的布局,推动其在自主智能系统、机器人决策和环境交互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加复杂与动态的环境中实现突破。
报告人简介
张兆翔,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IAPR Fellow,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模式识别、具身智能、智能体学习,在IEEE T-PAMI、IJCV等顶级期刊与CVPR、ICCV、ECCV、NeurIPS等顶级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中电科企业联合重点支持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多次担任CVPR、ICCV、NeurIPS、ICLR等顶会Area Chair。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