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做“液态金属智能科学、印刷电子及芯片冷却”前沿学术报告
2025年4月24日(周四)上午10:10–12:00,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论坛第十六讲在雁栖湖东校区教二楼206教室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受邀作题为《液态金属智能科学、印刷电子及芯片冷却》的专题报告,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叶齐祥教授主持,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生及跨学科研究生约200余人到场聆听与交流。
液态金属智能科学、印刷电子及芯片冷却
液态金属及其衍生材料与器件正在以“进化”方式迈向新一代柔性智能系统及可变形机器人,这些基础发现与技术突破正重塑我们对人工生命与智能物质的认识。本报告首先概述了液态金属在柔性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现状及相关基础科学问题;解读了液态金属在可编程物质、液态感知与逻辑驱动、类生物信息存储与可变形计算中的科学启示;并深入探讨了液态金属智能机器人的可行实现路径、面临的科学挑战与技术机遇。此外,报告特别介绍了基于AI驱动的液态金属材料逆向设计、液态金属印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以及液态金属芯片冷却等前沿研究进展。

图一:刘静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互动交流
师生围绕“液态金属可编程特性与多场耦合机理”、“柔性系统中的液态金属传感与驱动集成”、“高效冷却技术对下一代芯片热管理的意义”及“AI算法在材料逆向设计中的实践”等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刘静研究员结合最新实验数据和仿真模型,详细解答了如何实现液态金属系统的多功能协同与高性能优化,并分享了跨学科协作的宝贵经验。
跨学科协同,赋能智能材料与器件创新
作为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论坛的第十六讲,本次报告为国科大师生与智能材料、柔性电子及微电子散热领域专家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液态金属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未来,学院将持续开展系列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领军学者,共同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报告人简介
刘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获清华大学理工学士、工学硕士及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液态金属、生物医学工程与热物理交叉研究,发现系列新颖科学现象,开创了液态金属可变形机器人、液态金属印刷电子/半导体、液态金属生物材料科学及芯片冷却方向,多项成果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曾获威廉·伯格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CCTV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中国科学院在京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团队特等奖(两次)、中国科学院及清华大学优秀教师奖(十余次)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