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杜娟研究员做“数智赋能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思考与研究进展”前沿学术报告
2025年4月22日(周二)下午15:30–17:00,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论坛第十五讲在雁栖湖西校区教一楼101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杜娟研究员受邀作题为《数智赋能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思考与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由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副院长申立勇主持,人工智能及相关方向师生100余人参与聆听与交流。
数智赋能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思考与研究进展
报告紧密围绕下一代先进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重大需求,深入探讨了在复杂边界与多物理场耦合的紧密性、以及设计工作愈加繁复、复杂环境试验成本与风险愈加巨大的挑战下,如何通过数智化手段探索航空发动机设计的创新解决思路。杜娟研究员首先重点介绍了AI赋能仿真、AI赋能设计与AI赋能试验的思考,随后进一步介绍了其团队在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航空压气机/涡轮气动设计、航空发动机虚实交互显示和航空发动机智能流动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共同探讨了数智化赋能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实施路线。

图一:杜娟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互动交流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AI模型在航空发动机复杂流场仿真中的精度与效率平衡”、“如何将物理知识有效融入AI设计以提升其可靠性”、“AI赋能试验在减少真实试验次数与成本方面的具体策略”以及“数智技术在航空发动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杜娟研究员凭借其在航空发动机及交叉学科领域的深厚造诣,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解答,并分享了其团队在推动航空发动机智能化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前瞻思考,激发了在场师生对投身国家重大装备关键技术攻关的热情。
智能驱动空天动力,引领未来引擎革新
作为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论坛的第十五场活动,本次报告为国科大师生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数智技术如何赋能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研发的宝贵机会。报告系统阐述了AI在仿真、设计、试验等环节赋能航空发动机的创新理念与技术路径,展示了团队在数值仿真与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扎实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与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鼓励科研人员运用智能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
报告人简介
杜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数字李生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长期围绕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气动稳定性机理及流动控制、数智赋能动力与能源装备研发开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工作。主持“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军科委创新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 20 余项,在 ASME 等航空发动机领域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100 余篇,译著1本。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省部级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AFMC 青年工程师、洪堡学者等奖励。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分委会委员,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AerothermodynamicsofInternal Flows 国际委员会委员,担任《Journal ofThermal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spaceEngineering》等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