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孙显研究员做“空天·灵眸 遥感智能基础模型研究新进展”前沿学术报告
2025年4月22日(周二)上午10:30–12:00,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论坛第十三讲在雁栖湖西校区教一楼101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孙显研究员受邀作题为《“空天·灵眸”遥感智能基础模型研究新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由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副院长申立勇主持,人工智能及相关方向师生100余人参与聆听与交流。
“空天·灵眸”遥感智能基础模型研究新进展
报告聚焦于“空天·灵眸”遥感智能基础模型在应对海量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挑战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孙显研究员首先阐述了随着对地观测数据量的急速增长,遥感基础模型相关技术发展的迅猛态势。他重点介绍了“空天·灵眸3.0”在样本数据、模型架构、下游任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空天一体化解译应用中体现的能力增强。随后,孙显研究员进一步提出基础模型的分布式处理已成为发展新趋势,并系统介绍了其团队近期在分布式模型构建、训练和优化上取得的技术探索与初步应用效果。

图一:孙显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互动交流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遥感基础模型在处理多源异构数据时的挑战与策略”、“模型在小样本或零样本学习场景下的泛化能力”、”以及“‘空天·灵眸’模型在具体行业应用(如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应急)中的潜力与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孙显研究员结合其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前瞻性思考,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专业且详尽的解答,并分享了其团队在推动遥感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方面的心得体会,鼓励青年学者积极投身于空天信息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领域。
智赋空天遥感,开拓认知新维度
作为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论坛的第十三场活动,本次报告为国科大师生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遥感智能基础模型前沿动态的优质平台。报告系统展示了“空天·灵眸”系列模型在推动遥感数据智能化解译方面的核心技术突破和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模型能力提升和分布式处理方面的创新探索。未来,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将继续关注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空天信息科学的深度融合,支持研发更大规模、更高性能的遥感智能基础模型,拓展其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为我国在空天信息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与力量。
报告人简介
孙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的理论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实践。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十余项,发表 SCI 论文 70 余篇,ESI高被引 17 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5 项。国家级领军人才,入选IET Fellow、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任IEEE GRSSAdCom委员、IADF-BEN 工作组主席,IEEE GRSM、GRSL、PR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及中国指控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遥感专委会秘书长。